初尝渔民丸
在汕尾城区生活也有几年了,自以为对这里的美食也了解得差不多了,对“渔民丸”虽然一直有所耳闻,却私以为只是做得比较大颗的汤圆,没什么特别的。直至前两天到朋友家里做客,品尝到渔民丸,颠覆了我以往对“渔民丸”的认知。过去那么多年一直在海上飘摇的疍民,有着他们独有的文化和美食。渔歌是他们的文化,是汕尾地区劳动人民的一部史诗。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渔民劳作、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用不同的歌曲代替平日的交际语言,问候、祝贺、拉家常、谈恋爱。作为渔民生活真实写照的渔歌,经过艺术家的搜集、提炼,成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渔家风情画和一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
我想,一直传承下来的渔民丸应该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听渔民朋友说,渔民丸是陪伴他们走过一生的美食,从出生到结婚入新房,就连先人下葬,都要煮渔民丸,渔民丸仿佛也见证着渔家人一生的花好月圆。不同的日子煮不同大小的丸子,丸子越大代表越喜庆。前段时间,渔民丸还入选了汕尾市“百道名小吃”。
与普通的汤圆不同的是,渔民丸不仅大,并且是四方形的,里面没有馅料,却富有嚼劲。被片糖熬制的糖浆所包裹着渔民丸,弹力十足,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我咬下第一口,齿痕便留在了弹软清香的渔民丸之间。一袭暖意从舌尖滑向喉咙的,熬出香味的糖浆在舌端拂过,但却不会过分甜腻。上一秒的触感还是温软甜蜜的,咀嚼过后暖热的食物便欢快游走,最后才妥妥地落到了胃里。这种美食,是吃一次就能记住一辈子的食物。
渔民丸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但做好是要花很多心思的,用冷水还是热水?要揉到怎么样才算有嚼劲?那个糖是红糖还是片糖?都有一定的讲究。主材料是糯米粉和片糖,用温开水和粉,经过反复的揉搓才会有嚼劲,和好团后切成一块块,大小自己喜欢,但真正渔民丸是很大一颗的,听说甚至有到拳头那么大一颗。为了把渔民丸煮熟的同时又要将糖浆煮得足够浓稠,一般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要在大鼎(炒菜用的铁锅)里加大量的水加片糖,水烧开后放丸子。在它们翻滚的过程中,一定要守住鼎,免得粘底同时,还必须注意别让锅铲划花渔民丸娇嫩的脸庞。要是把渔民丸做得像花猫脸一般,大人们可不喜欢。一般情况下,疍家人的煮渔民丸的糖水是不下姜的,这样的甜气会来得更纯粹一些。但冬至那天除外。
因为工作的原因也去过几次渔村,走在渔民生活的地方,有些穿着渔民特色服装的老人会在门口晒太阳,他们带着一点疑惑又慈祥的目光看着过往的我们。大概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比较熟悉,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外来人口。去了几次之后发现渔村是个很热闹的地方,无论什么时候总有声音,白天是渔民捕鱼归来的热闹的买卖声;中午是孩子们结伴上下学的嬉戏声;下午能看到妇女们三五成群在门口聚首聊天,捕鱼归来的男主人大概会在家中发出“呼呼”的呼噜声;深夜了有夜宵的声音,也有渔民出海的声音。好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呀! 海风就这样子的吹着,渔歌就这样子的唱着,渔民丸就这样吃着,渔民们的生活也就越来越好了。
来源:东岸,图文:鹿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