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1-6-18 18:28:43

皮鞋与布鞋



最近,看一则微博,内容是:穷人穿皮鞋,富人穿布鞋,当然这里的穷人并非指食不果腹的人而是指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又没有充足余钱的普通人;而富人是指基本生活无忧,财务自由的人;富人更在意自己生活的自如,随意和率性,身份和面子无关紧要;穷人或多或少顾及面子,表明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穷的寒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一个人是倾向于穿皮鞋还是布鞋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的确,记得小时候在乡下还曾听过这样的顺口溜,“镶金牙的爱笑,穿皮鞋的爱走街道,戴手表的爱呼口号”。曾经有一首歌,其中一句是这样讲的:“穿着大头皮鞋,走在繁华的大街,虽然有点不起眼,也要走出尊严”,觉得挺有意思,在那个时代皮鞋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试想想,农民整天呆在泥土里,不可能穿也没必要穿,其实,和皮鞋与身份地位挂钩一样,出书写文章曾是文化人的专属,与普通人无涉。可是,社会飞速发展,资讯越来越发达,在信息时代,普通人点开网络写博客,发帖子,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公众号和平台、文学网站大量涌现,给网络写手、写作爱好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广阔空间,一时间,发表文章甚至或出书都变得比较容易,标榜作家身份的人如雨后春笋,正如人人穿着光亮皮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人说, “北京上空掉下一颗陨石,砸中十个人,就有七个研究生”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北京人才之多,套用它来形容作家之多,也不为过,会写得人多了,难免鱼龙混杂,但文学依然是神圣。我认为社会需要各个层次的作家。
早在“五四”时期,周作人就提出“人的文学”,强调关注大众生活,倡导平民文学,用大众看得懂得语言来写,除了高雅的还要有通俗的,就是文艺界常说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高雅的文艺肯定值得学习和推广,曲高自然和寡,虽然高深典雅,但欣赏得来的人肯定不多;通俗易懂的文艺,肯定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和唱和。


再说,皮鞋也分为好多种,有牛羊猪皮作面料的真皮皮鞋,价格贵,质量好,一双可以穿好几年,穿一段时间后擦一下鞋油,依然油光发亮。当年,郁达夫读书成绩优异考上高小,开学前,不想一直穿步鞋,要他母亲买一双皮鞋,无奈她母亲囊中羞涩,准备拿一些衣服去当,被他发现后,制止了她,闹出了“买皮鞋风波”,触动了他幼小的心灵。也有以人造皮,合成皮等面料的,鞋底也分塑料的、橡胶的、聚氨酯的,价格不等,随人所需,花多少钱买什么档次,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机会多。

文学作品何尝不是?作为一个开放、资讯发达的社会,不但需要一批专职搞文学创作的人,也需要更多的草根底层写手。做到雅俗共赏,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不少知名作品也是出自草根人物之手,如《甄嬛传》作者是流潋紫,为普通中学语文老师;《集结号》的原作者杨金远是福建甫田市机关里的一位普通干部……没有草根作家参与其中,哪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要。在文学史上,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体裁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繁荣,为满足社会底层民众的需要而应运而生,大家熟悉的宋代词人柳永所写内容是市民阶层,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反而,让他的作品传得更快更广,达到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局面。四大名著、《金瓶梅》《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作者多是士途不如意或科举不顺,人生蹭蹬不前的草根人物,内容反映社会底层诉求,其他小说也是因新兴的市民读者阅读需要而诞生,属于俗文化范畴。


既然是草根作家,其水平就难免参差不齐,作品鱼龙混杂,也有一些人剽窃他人作品,牟取暴利,为人所不齿。尽管草根作家的功底未必如专职作家,但他们往往是基层人物,对社会的体会和感受比较深刻,属于“头顶带着露珠,脚脚下沾有泥土”的人,往往笔抒真情,作品接地气,自然受群众喜爱。曲高和寡的未必是阳春白雪,沾泥土气息有烟火味的未必都是下里巴人。有优质高端皮鞋也有款式新颖的潮鞋。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登上大雅之堂的名曲和山歌民歌水调。我读初中时代就喜欢阅读《故事会》《传奇》等书刊,通俗易懂,引人入胜,鲜有高深的思想。


最后,不管是草根写手还是专职作家,都应该扑下身子,用雪亮的双眼观察生活,不妨穿上一双布鞋,布鞋固然难蹬大雅之堂,可穿着也随意,舒服。随性到大自然到人群中间走走,看看,书写真性情,把人间的真善美带到作品中去,让作品更有温度风骨,期待某一天,换上光亮的皮鞋走上奖台……







来源:东岸,文:马泽松,图: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皮鞋与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