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琐忆
小时候喜欢看书的,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上却一直是很丰盈的。虽然现在人至中年,生活疲累,精力不足,神情也有些木讷,但一旦想起小学中学时的各种读书趣事,内心深处依然是愉悦和温暖的。因为父亲是教师的原因,我们很早便接触了各类书籍。只要孩子们想看书,家里一直是有书可以看的。只是家里孩子多,父亲疲于生活,他无暇顾及孩子们的阅读问题,当然也就没有引导了,任由我们恣意成长。小学以后,我便逮住什么书就看什么书,那时候,读书的环境是自由而惬意的。大哥喜欢漫画书武侠小说,等他读完不要了,我便偷偷捡来读,想当一名侠女闯荡江湖的愿望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萌发的,从此,刀剑剑影的江湖世界便成了我追寻的梦。四年级时偷偷阅读了琼瑶的《一颗红豆》,这是我最早接触的言情小说,也是读得最完整和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对琼瑶的那种“女人就要温柔,用温柔征服别人”观点一直耿耿于怀,我觉得以我“多血质”的性格特点,一辈子也当不了琼瑶小说里的女主角。
家里还有一些《民间故事》《故事大王》《故事会》等杂志,这些讲民间趣事的杂志经常把我带入一个忘我的境界。我们家经营着一间小百货店,我经常是一边帮忙看店一边沉迷这些故事书,结果闹出了很多乌龙,不是拿错货物就是找错钱,经常被顾客投诉,也因此被老妈骂得狗血淋头。尽管如此,但看书的兴趣仍不曾降低。
上了初中以后,阅读视野变广了,接触的人和物也多了。初中老师们带给我们的学识和价值观的引导,使我获益终生。特别是语文科郑老师,我们那一届同学几乎都对他留下深刻印象。郑老师的学识才情在课堂上熠熠生辉,他经常跟我们聊一些文学上的趣事,他略显风趣的语言和独到的观点让同学们特别向往书的海洋。郑老师在课堂上偶尔提到的《杂文报》,我工作后订的第一份报纸便是它;对文字的喜爱也是从看郑老师的文章开始的;他对《红楼梦》和红学会的介绍使我对红楼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因此,《红楼梦》成了我的枕边书。虽然后来疲于生活,少有心思看书,但只要翻开这本书,不管从哪一页翻起,都能让烦躁的心舒缓平静下来。
高中时期,班里经常流行看同一本书。《三毛全集》《文化苦旅》《平凡的世界》等,这些都是我们高中读书的标配。三毛、余秋雨、路遥简直是我们最亲的人,与他们有关的信息无论巨细都感兴趣。特别是余秋雨,我们对他的文字风格很喜欢,班里还有同学模仿过他的文风写作文。即便后来他受到了非议,说他没有文人风骨,但我依然保持对他文字的喜爱。我觉得他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是值得高中生阅读和借鉴的,虽然有些煽情,但我认为喜欢“抒情和小题大做”是写作者的普遍特点。
读大学时,最奢侈的事便是在图书馆二楼看书,看完一本小说,改天便到三楼播放室找相关的电影看。图书馆的播放室是可以买学期卡的,省几餐饭就可以办一张,很实惠。《飘》《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很多原著和电影版都是一一对应着看的。那种阅读时光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强烈。
读书时经济拮据,买书很少买原版的,盗版书便成了我家书柜里的贵宾。这些书籍,我带着它们从家里到外地求学,毕业后又从外地带着回家。结婚的时候,在为数不多的嫁妆里,有两大箱是旧书籍,这些书从娘家带到婆家,后来又从婆家搬至自己的小家。这些旧书伴着我一路奔波,几次三番地搬动,让这些本就质量不好的旧书,磨损严重,很难再看了。虽然不舍,但还是挑了一部分打包当废品卖了。
我常常感叹,现在买书不仅方便,也很实惠。读书变得更容易了,可我们身边的人反而不爱看书了。偶尔静下心下来看看书,反而是一件奢侈的事。老同学说,对于看书,她必须先忙完俗务,把房间打扫干净,最好是有一整块的空闲时间,然后烧好茶,放上轻音乐,最好还点上檀香,营造出一种“闲情的、高雅的、浪漫的”氛围,最后再坐下来缓缓的打开书。这书呢,还不能是大部头,必须是优美的散文或者比较有哲理性的,像《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一类的书。我打趣她说,这样的氛围不适合看书,适合约会见情人,即便是,情人也是她自己。我们常常说要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其实真正喜欢阅读的人,他们是不需要氛围的,只要有时间坐下来,要有文字的,杂志也好,报纸也好,自然而然地拿起便可以阅读。
最近俗务缠身,不仅书读书少,资讯也看得少,公众号上的信息也少浏览,但手机浏览器的热搜经常会推出新闻头条。世界读书日那天,手机推送的新闻都是“赵丽颖和冯绍峰官宣离婚”的信息,公众号里的头条也大多是分析他们离婚的原因,阅读量都是10万+的,评论区的评论更是铺天盖地。偶尔才刷到一两篇有关读书的,点击量和评论却是寥寥无几。那晚睡前翻翻朋友圈,一个好友分享了一点读书心得,她也是我为数不多的对书籍真正喜欢的好友之一。她配上的是:“……角色与心境的改变,让我的阅读视角也发生了变化,希望我能够从阅读中汲取到新的力量……”。
是的,阅读于我们,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即便生活中有万般无奈、无助恓惶的时候,至少还有书籍陪着我们,在乏味的生活中注入一点点精神的力量,让烦躁的心不再不安,让紧锁的眉头舒缓开来,让飘泊的精神有所归属。
网上说四月份叫“读书月”,在这个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应景的记录一些有关读书的往事,也是对逝去时光的慰藉。
来源:东岸,文:郑淑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