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五英杰 赤心为革命
海丰县是全国十三块革命老区之一,有数以千计的仁人志士曾经为了民族解放而前仆后继,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然而,王文魁一门五英杰的才智超人,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每次都能逢凶化吉,演绎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故事。
王文魁戎装照
1915年,王文魁出生在海丰县可塘陇东村(曾叫兰头村),从小在父亲王天枢的教育下,嫉恶如仇,总爱打抱不平。在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影响下,1923年,100多名陇东村民成立村农会,选举王冠源为农会会长,几十名农会会员随后参加农民自卫军,相继涌现出18位革命烈士。
少年的王文魁经常在村农会里出入,深受农民减租减息斗争的熏陶。为了探索救民救国之路,1933年,王文魁赴广州,就读广东国民大学附属中学,积极参与广州的学生运动,团结海丰籍的进步学生,投身广州的抗日救国运动。1935年,王文魁遂以“海丰留省回乡服务团”的名义,率领示威的爱国青年,列队前往海丰县政府和县党部请愿,要求一致抗日。中学毕业后,1936年9月,王文魁参加广东地下党领导的学生和工人运动,因为不慎暴露身份,暂时回到海丰六区可塘区小学任教。在革命的熔炉里淬炼,1937年,王文魁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以教书为职业,在海丰县可塘、赤坑等地培养青年学生,积极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发起成立海丰“抗日青年同志会”,简称青抗会。1938年,王文魁和郑重受到广东省委派遣,回乡恢复海陆丰党组织,建立地下党秘密交通情报网,为全面抗战做准备。王文魁、刘夏帆等成员在可塘成立海丰青抗会六区青年干事会,以可塘完全小学为活动中心,聘请王文魁的父亲,即可塘完全小学校长王天枢为顾问。有一天,王文魁的父亲王天枢被海丰县国民党部书记长钟鼎铭叫到县党部,指责王天枢放纵儿子王文魁搞青抗会,在青坑、可塘一带搞赤化,威胁他要出来制止活动,遭到王天枢的严词拒绝,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破产了。
随着日军的飞机炮舰不断轰击汕尾、海城和公平、青坑等墟市,百余艘渔船焚烧,粮食财物遭抢掠,大批群众伤亡,沿海“成为一条血的海滩”。愈挫愈坚,1938年的冬天,王文魁召呼六区青抗会会员到青坑圩大戏台集中,有上千人冒着寒冷前来参加。青抗会顾问王天枢挺身站到青坑圩的戏台上,并没有慷慨激昂地发言,而是教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教他们唱耳熟能详的一首童谣:“飞机嗡嗡,大炮隆隆,敌人要打俺海丰,惊无用,跑更戆。大家团结起来打冲锋”。顿时,人们血液里流淌着抗日救亡的红色细胞亢奋起来,会场变成欢乐的海洋。星火燎原,青抗会会员很快发展到400多名,在可塘陇东、上达、新厝、凤山等村建立党支部。赤坑四区的青抗会在何世汉的领导下,同样在蓬勃发展。1939年,海丰国民党顽固派仇视青抗会,企图解散并加以扼杀,海丰县教育局就把王天枢的可塘区小学校长和教员的王文魁一起撤职,但青抗会骨干坚强不屈,继续着请愿示威的抗议活动,直至1940年3月,海丰青抗会最终被国民党当局解散。
父英雄,哥好汉。1921年出生的王文魁三弟王文灵,踏着大哥的足迹,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海丰县第六区支部书记。1945年2月,王文灵在东江纵队六支队里担任情报员、兼任上陇乡长。有一次,王文灵从可塘带着情报赶往赤石大安峒,荒山野岭两个昼夜,途经大安峒白马山下的小路时,遭遇敌人来搜山。王文灵急中生智,脚踩树头,背靠着峭壁,双手拉扯住树桠枝叶遮掩身体。生命悬一线,王文灵化险为夷的经历何止这一次呢!1946年,王文灵参加东江纵队六支队北撤烟台,历任华东军政大学学员,华野俘管处及十八师五十四团干事。1955年转业到山东工作,他曾经在兖州手工业管理局、经济委员会等部门任科长。1978年2月,王文灵在济宁市离休,享受正处级待遇,2015年逝世。
1924年出生在可塘陇东村的四弟王文恭,常常把大哥王文魁当作崇拜的偶像。1938年,王文恭参加青抗会,两年后担任地下交通员。1944年农历正月廿四日,东江纵队六支第四大队在海丰流冲渡口对日寇发起进攻,东纵第四大队政工队员的王文恭怒火中烧,一颗颗复仇的子弹射向日寇,赤坑南土、沙港、茅湖等村民拿起尖串、土枪和土炮打击敌人,共打死敌人六人,伤九人,失踪两人,有力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1945年,王文恭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东江纵队,历任六支第四大队政工队员、行政特派员室机要秘书等职。1946年随东江纵队北撤烟台,王文恭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后来参加济南战役、渡江战役等,屡立战功。解放后,王文恭转业,担任厦门电池厂、化工厂厂长等职,于2002年病逝。
岁月如河,潺潺流淌,带不走的是记忆。1940年春,曾生率领东江纵队被迫东移海陆丰,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一天,曾生带领新编大队从公平出发,前往汕尾。当部队经可塘,渡过流冲河一半,天亮了,顽军发现后疯狂进攻。过河的部队到青坑圩旁的三乐郊掩蔽,未过河的队伍立即折回可塘小学。当天,可塘陇东村的王天枢引领曾生到家里歇宿,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12岁的王文魁五弟王曼很机灵,主动到村口放哨。第二天晚上,新编大队剩下的队员在陇东村民的掩护下,顺利渡过流冲河,与先前过河的队员汇合,昼伏夜行,经历三个晚上才抵达汕尾。
1941年,海陆丰中心县委成立,谢创担任县委书记,王文魁任县委宣传委员。日军第二次侵占海丰后,人民饱受日寇的摧残,渴望着抗日武装队伍的到来。东江纵队六支成立后,六支队在王文魁等人的领导下,在农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的口号,凝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青年农民踊跃参军,投身到打击日寇的战斗之中。1945年4月,王文魁历任东江纵队第六支队政治处主任,兼任海陆丰中心县委宣传部长,他与第六支队其他领导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海陆丰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5年一个晚上,日军从打银坑山路扫荡过来,与原来路经赤石的几路日军合围,突袭东江纵队第六支队部的大安峒,王文魁早已获悉情报,赶紧带领六支队队员撤退到高山上防守。王文魁摸黑掏出驳壳枪,子弹已经上了膛,准备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八月秋风凉,捱到第二天曙光初露,疲困的王文魁听到六支队的电台传来新华社广播的消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六支队的队员都欢欣鼓舞起来了,但王文魁紧蹙眉头,并没有放松警惕,国民党反动派迟早会发动内战的。1946年,王文魁随东江纵队北撤,在华东军政大学任学员队指导员、宣传部部长。解放后,王文魁曾任中央军委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国家水产部政治部部长等职。1983年,王文魁离休,于2010年逝世,给他的革命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
王文魁的五弟王曼,原名王文敏,1928年11月出生在可塘陇东村,他从小聪明伶俐,酷爱读书,喜欢舞文弄墨,用浓墨重彩书写出非凡的革命人生。在学校就读期间,王曼常常参加海丰六区战时工作队,奔赴前线宣传抗日。1944年秋,王曼考入海丰师范,就读仅两个月,毅然选择投笔从戎,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历任连队文化教员、政治服务员,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次,王曼跟随东江纵队六支队政治处主任王文魁(即大哥)从六区驻地出发,赶回大安洞,准备集中北撤。当王曼转移到赤石含头岭村休整时,有人突然闯进屋里大喊:“敌人进村,大家快跑!”。不久,一群黄色军装的保安队跨越水稻田,朝村子冲过来。王曼从“打摆子”(即患上痢疾)的折腾中缓过神,赶紧趿拉上拖鞋,往村后山上撒退。千钧一刻,六支的队员端起手中的转盘枪、步枪,射击的子弹如同雨点,倾泻向敌人。顿时,枪声响彻了山谷,六支队夺取含头岭战役的胜利。
1946年,王曼参加东江纵队北撤,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并参加解放战争,历任分队长、宣传干事、随军记者等职。解放后,王曼曾任花城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著有《怒海澎湃》、《古大存传》、《尹林平传》等十余部专著及诗集,是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门五英杰,父亲王天枢和儿子王文魁、王文灵、王文恭和王曼一起,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不朽的贡献。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新中国成立后,王文魁一门五英杰为建设社会主义不懈努力,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繁荣富强的祖国贡献微薄的力量。
来源:东岸,图文:吕珠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