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碣石
曹操《步出夏门行》第一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汕尾诗话》开篇拿曹操“开涮”,难道曹操与汕尾有关系吗?曹操与汕尾无关,但汕尾可以说与曹操有关,因为汕尾有个陆丰市碣石镇。谁看到“碣石”二字就会想到曹操的“东临碣石”。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陆丰碣石镇玄武山
王力《古代汉语》注:“碣石,山名,原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后世沉陷到海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补注:“一说,在河北省昌黎县西北。”从历代地图看,曹操的碣石早已沉浸海里,但南海边的碣石却“浮”出来了。
碣石有记录的历史追溯到唐元和末年,置石桥盐场,负责海丰全县盐务(其时海丰行政区域几囊今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揭西部分地区)。碣石八景有“石桥半渡遇神仙”,石桥遗址已无考,估计是座很长的跨海大桥,这可能是石桥场名称的来源。碣石之名也可能因其山高石险而从曹操诗中得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把全国180万军队定为卫、所驻军,实行屯兵制。后又增碣石、神电等24卫所,据《大清统一志》载,碣石卫置于洪武二十二年,辖中、左、右、前、后五个内所及甲子、捷胜、平海、海丰四个千户所,全卫旗军10100余人,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二十七年(1394年),都指挥花茂建碣石卫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丰知县张济时主持石桥场土城建设,连接卫城,以御倭寇。康熙年间,新任总兵苗之秀在明卫城西部临海处新筑卫城,高2丈,厚8尺,周围1120丈,面积约70.6万平方米,用砖石垒筑而成,俗城石城。
民族英雄刘永福曾两度出任碣石总兵。刘永福(1837—1917年),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中法战争结束后第二年,任碣石总兵,不久任南澳总镇,甲午战争后帮办台湾防务,最后兵败,他养的黑犬引开日军,使他安全潜回大陆,二度任职碣石。黑犬被其部将收养,几经周折从台湾回到刘永福身边。黑犬死后,刘永福在桂林村附近为它修建了“义犬冢”,人称此地为“狗地”。
碣石是海防重镇,屯田制使不少下级军官和士兵定居,加上移民,逐渐发展成明清时期粤东沿海官兵民众混杂、商贾经贸活跃的大都市。但毕竟远离海丰县城约八九十公里,行政管理很不方便,有“掠贼未得到县”之说,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同意设惠州海防军民同知(相当于军政委员会),驻碣石卫城,对军民实行统一管理。两年后,析海丰县东部三都设陆丰县,碣石纳入陆丰版图至今。
读诗追史,思绪万千,遂成一绝:东临碣石观沧海,剑影巉岩水接天。明月清风今又是,吟诗泼墨换人间。
来源:东岸,文:王万然,图: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