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借书摊
“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是徐特立的读书名言,说明他读书讲究方法,勤于治学。受时代限制,以前印刷业不发达,要找一本书来读,普通人确实不易,借书是常事,就在我童年时代,也常常到借书摊借读。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凡是每个从借书摊借过书的人,都忘不了在书摊看过旧书的经历。
记得在海丰县城总工会旧址那里,曾经有一个借书摊,县城仅此一家,当时生意不错,加之处于县城中心地带,尤其是寒暑假,不少学生都来借书。借书摊是由两爿店面组成,一间里面和门口都摆放着各种旧书,书皮皱巴巴的,另一间作为阅读间放置若干小板凳供人坐。虽然有些旧书纸张泛黄,图像模糊,但读者借阅的热情不减,在大热天,尽管阅读间充斥着汗臭味,但读者还是全神贯注的阅读,汗水湿透了衬衣。
那时候没有图书馆,电视机都很少见,要想找到一个看书的地方还真不容易,文化生活单调极了,寒暑假期间,我每天帮家里做完家务,最好的去处就是街上的借书摊,这个借书摊虽然借的都是旧书,但对喜欢读书的我来说,是给喜欢读书的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精神食粮和心灵栖息地。
借书摊由一个老头在打理,一脸的苍桑,滿脸的皱纹,看上去很普通的一个老人,也不知道他从什么地方弄到这么多书,他的书摊在我看来很丰富,有小人书,杂志、传奇、武侠小说等等,所有书都放在木架子上,供人借览,我们喜欢的书就是小人书,如三国类、水浒类、西游记类等,还喜欢看杂志如《故事会》《老照片》《大众电影》《知音》《少男少女》等,里面内容风趣幽默,贴近生活,人物故事跌宕起伏,插图有漫画、青春男女照片、剧照等,捧在手里百看不厌,每次去借书,就必先找找他们。到书摊来看书的人不少,大多都是成年人,因为看书是要收费的,那个时候大多孩子口袋是没有钱的,家长没有主动给,有需要才向大人要。租借一本小人书一毛钱,杂志与书两毛钱一本,印象中历史小说有《恺撒大帝》《拿破仑》《三侠五义》《老残游记》等,鲁迅作品小人书不少,很多鲁迅作品我都是从小人书知道的,图文并茂的小人书加深了我对鲁迅作品印象。两毛钱借两本书我可以坐在板凳上看半天,运气好,可以与其他借书人交换着看。太阳落山了老头催着我们要关门了,我再把书还掉,在借书摊半天日子过的很快。
当时,旧书摊旁有一个卖油条、烧饼小吃店,一毛钱可以买一根油条或一杯豆浆;刚出锅油条发出咝咝的声响,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真的是莫大诱惑,为了借书只能嘴巴忍一忍,“抵抗”这油条的滋味。如果不是喜欢书,才不会花这个钱借书看。
我经常去看书,书摊老头也认识我了,他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孩子,很喜欢书,不会乱涂乱画,他会偷偷会把“新书”借给我看,所谓新,其实就是近一两年出版的,杂志是近一两月出版的,也没多收我钱,还是一毛钱一本,老头会在书的外面包了一层牛皮纸,外面人看不到书名,很多名著我是在借书摊看的,有几次书一天看不完,想借回家老头不同意,让我第二天接着看。
整个小学阶段,大多数空余时间我在这个书摊渡过,一毛钱一本我看了多少书我已记不清了,但它滋养了我的文学素养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开阔了我的眼界,养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提高我的鉴赏能力,书真是好东西,它能让你懂得很多。正如徐特立老人对广泛阅读书籍所作过的生动比喻:“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把它变成我的肉,这就对了。”
进入中学阶段,学习环境改善了,学校都有图书馆,借阅方便,且免费;海丰县城有了图书馆,街上的书店也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可以随意看,要看书实在方便。
这时的我是中学生了,对书的要求也不一样了,对小人书没有像以前那样迫切了,旧书摊也门可罗雀,渐渐的撑不住了。到初中毕业时,去工人影院参加毕业演出,经过旧书摊位置,已改头换面,变成了美食店。旧书摊虽不在了,但对我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永不会消失的。现在网络信息发达,阅读更方便,但远不如手捧一本书,一纸文字伴年年岁岁。
来源:东岸,文:马泽松,图: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