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游汕尾市博物馆
汕尾市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成业路汕尾市体育中心内7号楼2021年1月24日,我到汕尾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五上午10点至下午5点,节假日上午9点至下午5点半,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目前博物馆内有两个展览,分别为匠心·手艺--汕尾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非遗精粹展(海的馈赠、土的艺术、雕琢万象、绘作神韵、非遗文创五个单元组成)、东方华彩--明清时期的外销艺术品展(外销扇、贝雕、通草画、外销瓷器四部分组成)。下面分享我参观博物馆所拍的展品图片。
展览一匠心·手艺——汕尾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非遗精粹展指导单位: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单位:汕尾市博物馆协办单位:汕尾市文化馆、各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 期:2020年12月31日 - 2021年12月31日
前 言汕尾,原海陆丰辖区,“南海物丰”之地。雄踞粤东门户,背倚莲花山脉,面朝浩浩南海。山海湖城,靓丽明珠,有“粤东旅游黄金海岸”之誉。东晋置县,千年古城也; 五坡正气,华族干城也;明清建卫,海防重城也;海丝支点,补给港城也;农运策源,革命红城也;人杰地灵,文化名城也。地控潮广,西接东承;名流穿梭,商旅云集。碣海卫城,英豪巡边;抗倭御英,雄师集结。山连海隅,客源中原;南迁北望,负笈重洋。蛋家漂泊,渔歌互答;讨海谋生,向海而兴。由是千载以降,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文化汇流,钟灵毓秀;光耀海陆,增色山川。“四戏一歌”,南腔北调,唱尽悲欢离合,赞叹盛衰兴亡。擂茶飘香,喜迎四方宾客;渔歌寄深,夜盼阿兄早归。百年手作,麦秆贝雕,传承匠心家训;双兽献瑞,金龙麟麟,舞动时代风华。今作是展,搜罗本邑非遗菁华荟萃,华丽现身,以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民族艺术薪火相传,与时俱兴;大国工匠,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坚定我少年中国,文化自信,固本培元;激励我中国少年,立根铸魂,顶天立地当自强。
第一单元海的馈赠汕尾依海而生,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工匠利用大海特有的螺壳、贝壳、海柳等物产,匠心独运,精工细作,创造出形态多样,具有浓郁海洋韵味的工艺品和海产制品。本单元的展品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子贝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子海柳烟嘴制作技艺。
甲子贝雕甲子贝雕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 400多年,2013年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甲子贝雕的制作对贝壳的运用极其高妙,有斑痕的锯成带疤痕的树木躯干;有螺丝旋纹的切成仕女发髻;江瑶贝、银壳贝用于制作树叶;红螺、鸡心螺的红色作枫叶;用江贝的层层纹理表现衣裙等等,实在妙不可言。其工艺技艺精湛,借鉴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的线条深浅勾勒技艺,千姿百态的贝壳经过精雕细琢变废为宝,构成一件件多姿多彩、风格精巧、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
制作的主要五个步骤1、设计图样,根据社会、民俗所需,设计出各种规格具备古代创意且实用的图纸;2、取材,根据设计出来图样的需要,分解拆件,按其部件动态选用适合贝壳、因材施艺粘模成型;3、制作,对所需的部件进行切割、 打磨、手工雕琢、抛光,增强作品轮廓线条的立体感及美感;4、上色,按画面内容需要,给予加色衬托;5、安装,按部件组装在底板上或 架件上恢复原设计图样的艺术造型,再 以木框、玻璃或烤漆边框等部件装饰, 合成一件精美的贝雕作品。现代贝雕技术,还加入了新科技手 段进行创新,工匠可根据需求进行切割、取舍、粘贴组合,作品同时运用上镶嵌、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身,其设计、格式、 造型等方面都趋向现代风格。
甲子海柳烟嘴制作技艺甲子海柳烟嘴制作是陆丰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纯手工制作与雕刻,技艺精致独特,美术设计与制作风格华贵典雅,具有很强的保健实用性和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与经济价值,2012年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柳是一种珍贵的海底灌木,属海生植物铁树科,学名“黑珊瑚”,其质地坚韧耐腐,有“海底神木”之称,是制作甲子海柳烟嘴的珍贵原料。其含有钙、磷、镁、砷、锌等矿物质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有裨益。由它制成的烟嘴,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发生变化,阴雨天会变得潮湿、黯淡无光;晴天回复如初,故有“便携式气象观测工具”之称。通过甲子海柳烟嘴抽烟,有消除肠胃积火、止咳、过滤尼古丁等神奇功效,很大限度降低香烟中有害物质的摄入量,同时它本身带有淡淡清香,起凉喉解热、爽肺提神作用,深受国内外客商的喜爱。甲子海柳烟嘴造型意象性极强,重在表现物象神韵,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反映着中国民间传统的装饰趣味。从构思设计到剪、刨、锉、磨、钻、抛光等十几道工序,再根据其材料的特性雕镂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不同图案进行艺术加工而成。海柳烟嘴的雕刻与民间根雕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海柳枝体小、枝丫怪状,且长满贝壳和沙洞,难以找寻到一根体积大、形态规整的海柳,故此技艺难度远远高于玉雕、石雕、牙雕、木雕。
甲子海柳烟嘴制作据说始于明末清初,甲子海柳厂是解放初期成立的国营工艺厂,当时聚集了解放前该行业的老艺人。海柳厂的品牌在甲子及周边家喻户晓,制作的海柳烟嘴及工艺品大量销往海外,为国家赚取外汇。改革开放后海柳厂逐渐解散,海柳匠人自谋出路,至今海柳烟嘴在当地仍是一项小众产业,全镇有十几家海柳烟嘴制作工坊兼销售门市,但已鲜有附加雕琢工艺。我们寻遍整个甲子,才找到几家可称为“甲子海柳烟嘴制作技艺”的门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海柳烟嘴,巧妙地雕镂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令人见识到这门古老工艺的奇异魅力。
甲子贝雕厂成立于1956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甲子贝雕进入鼎盛时期,贝雕制作水平大大提高,作品高雅别致,富有地方特色和新意。题材主要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故事,民间风俗等。1972年以后,甲子贝雕工艺厂独创立体贝雕这一艺术形式,在全国贝雕艺术中独领风骚,颇具影响。贝雕工艺厂也成为全国四大贝雕艺术品制作厂家之一,享誉南方。工艺厂的老艺人们,尤其是老艺人刘基碧嫡系子孙刘永溪设计及制作的立体贝雕《睡莲》《三打白骨精》《螺女》《满载渔歌》《菊蟹》《长征》《敦煌飞天》《白鸟迎春》等,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并频频荣获奖项。甲子贝雕多次参加北京、上海、连云港。广州等地工艺品展览或商品交易会,其花鸟屏、人物屏、博古屏、山水屏、立体花瓶、屏风贝雕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一直深受国内外专家、客商的高度赞誉,产品大量出口,畅销全国及东南亚、欧美及非洲等国家、地区,在当时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第二单元土的艺术汕尾有丰富的高岭土矿藏,主要在海丰莲花山、赤石、陆丰陂洋、城区捷胜一带。世代生活在海陆丰这方肥沃热土的人民,利用当地优质的泥土,特别是质地细腻、粘性强的乌金泥、白仙等,创造出具有本地独特韵味的泥塑、陶瓷工艺品、陶瓷日用品。本单元的展品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捷胜泥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陂洋陶瓷工艺。
陂洋陶瓷陂洋陶瓷主要生产碗、碟、坛、盘、缸、罐等日用及少量工艺摆件。其生产工艺是:一、精选瓷土,并于开合后用水轮车机碓熟,再经淘洗过滤沉淀后压干。二、手拉坯成型,现已改为机械模具压坯。三、半成品晒干打磨后印花、上釉。四、装上匣钵入窑煅烧至1350°C停火。五、出窑选级、包装。陂洋陶瓷在烧制之前很重要的一环是采土。其做法为:一、分析土质。二、人工试探。三、打洞取土。自1990年改为石油气炉煅烧,加上水轮机带动机碓、电动压坯机、大型真空炼泥机、球磨机等新工艺的采用,使产品质量更上乘。特别是青花瓷器的质量和销量更创历史最高水平。陂洋陶瓷不仅生产、出口日用器皿,在鼎盛时期,制作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其工艺品采用陂洋优质瓷胎,本地天然釉料,经高温烧制永不变色,其特征为胎体厚重饱满,纹饰朴素单纯,有一些灰胎白釉素面无彩瓷,造型具有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 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捷胜泥塑泥塑也称“彩塑”,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传统工艺之一。捷胜泥塑历史悠久,其造型、线条、彩绘总寄予耐人寻味的创意,历来是海陆丰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 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捷胜泥塑在创作手法上以简朴、夸张、传神为基本特征,常揉雕、塑、捏、贴、刻、印、彩等艺术表现手法于一体,制作出形象丰满、生动且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工艺。 泥塑离不开泥,捷胜泥塑主要采用本地特有的乌金泥为原料制作,所采用材料极为讲究,要选择细润又有粘性的土泥,晒干打碎,丝网筛细,再放入水中浸泡沉渍,取出搅拌,并经过搅拌,在石臼中捣匀,按比例加入棉花、细沙打制。
第三单元雕琢万象工匠利用木、金属、玉、石等材料,采用雕、刻、凿、钻、錾等技法,在有限的篇幅之中制作花鸟虫鱼、人物走兽、场景等世间万象,令人叹服。本单元的展品有省级非遗项目陆丰金属雕,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子金漆木雕。
陆丰金属雕的制作工具也是种类繁多,如铁锤、铁钳、铁卡子,大小不一,共十几种;镭子更是繁复,有豆瓣铂锸、沙地插、钝锸、立锸等等,工具的种类、材质、形状各有不同,所有雕刻工具都是由金属雕工匠自己制作。一件作品的完成,要经过构思设计、材料筛选和复制、造型、整形、成模、热处理、冷却、定型、雕刻、焊接、漂洗、抛光、氧化、电镀、安装、装裱、配套等二十几道工序,有些工序还要反复几次。金属雕作品从无到有需要耗费工艺家很大的心血,因此,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效益都比较高。2012年陆丰金属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陆丰金属雕陆丰金属雕是一项陆丰市具有500多年历史优秀的民间传统美术,是立体和半立体的工艺美术品。2012年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丰金属雕以金、银、铜等金属片为雕刻材料,制作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各种佳品,如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草、诗词意象、珠宝箱盒、玉器镶嵌等等。其产品造型新颖、技术精致、华贵稳重。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一朵奇葩。
甲子丁氏家族从丁来成、丁英平、丁佳在到丁全四代人近百年间,金漆木雕技艺代代传承,在甲子享有盛誉。到丁全这一代,得改革开放东风,不仅继承了父祖工艺细腻、技法多样的传统技艺,而且将现代元素融入甲子金漆木雕,丰富了甲子金漆木雕的表现形式及内容,开展了古建筑木器制作、木器家具、木雕工艺制作、木雕文创品等业务,甲子金漆木雕技艺得到进一步弘扬与传播。
甲子金漆木雕“甲子金漆木雕”源自潮州金漆木雕,在陆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陆丰市特别是三甲地区初步形成,经过初步形成期、风格的形成到成熟再到鼎盛,不断继承和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雕刻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作品多用樟木为料,少用红木,素以多层镂空、金碧辉煌、夸张装饰的风格著称,通常作为建筑物、家具及神器的装饰或构件。主要题材有祖祠、寺庙梁架装饰、神像、神龛等金漆木雕、木刻,其人物花鸟、动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甲子现存较为有名、历史较为悠久的有甲子城隍庙、“元帝庙”、“刘氏宗祠”、“李氏宗祠”等,仍可追寻出当时金漆木雕、木刻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第四单元绘作神韵本单元的展品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陆丰稀有剧种脸谱、碣石麦秆画,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丰纸扎麒麟狮。
海陆丰稀有剧种脸谱海陆丰戏剧脸谱具有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有很强的艺术性,也有很高的技巧性。像书法和绘画一样,用笔要准确有力,渲染需浓淡有致,勾勒则惜墨如金。这样才能画得生动有神,魅力迷人,而又亦俗亦雅,达到了雅俗共赏的高度审美境界,所以被誉为“艺术中的艺术”。它有三大特点:美与丑的统一;二是角色的性格体现;三是行当的图案化。脸谱是指脸庞的主要色调而言,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赤、银等颜色。运用彩绘艺术的表现手法,忠奸善恶一目了然。
海丰纸扎海丰民间纸扎工艺历史悠久,在历代的传承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工艺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丰纸扎取材广泛,造型逼真,擅于制作大型和巨型作品,如神话人物造像、动物造像、金锞船、花灯等,高可达十米。纸扎麒麟狮主要作为麒麟虎狮舞的道具。以竹篾扎成麒麟头的内里框架,糊裱上多层冰秋纸,其眼、耳、嘴等部位粘上植物纤维,晾干后以金色、青色、红色、白色、黑色等色料画染和点缀其角、脸、牙、鼻、眼、眉、嘴等形态,再涂漆光油以保护其行色。麒麟的额头上画着“先天八卦”图章,寓意为辟邪。头角上挂红布彩球,彩球内包藏五色线和缝衣针数百支,作用是驱煞。
碣石麦秆画碣石麦秆剪贴画,简称“麦秆画”,是我国一项传统美术工艺品。它吸收中国画、油画、版画等诸多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利用麦草表面天然光泽,染上各种颜色,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精心制作出各式麦杆画。碣石麦秆画于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麦秆画的选材及处理过程十分考究。取天然环保的麦秆枝干,剪出蔻与干,蔻作翎毛、枝干之用;干用水泡三天后用刀片分割出朗、皮,皮要薄如蝉翼,朗可作铺地之用。经过蒸、煮、浸、剖、刮、碾、平处理,再经染色晒干后便可用于创作。剪贴过程根据需要运用九种刀法进行镂刻、聚点、拉毛、镂花、重叠、交叉、拼贴、镶嵌、组合等十几道工序反复处理调整,最后上裱。
第五单元非遗文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在汕尾蕴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壤中,催生了文创产业的萌芽和发展,从业者以本地丰富的民间文化为创作源头,设计了种类多样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涉及工艺摆件、饰品、日用品、儿童玩具等等,被称为“带得走的文化”。
结 语卢梭说“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在快速变迁日新月异的现代工业化大潮中,从一些传统手工艺作品,我们能窥见的,除了时间沉淀出的精美,便是岁月的残酷。许多古老的手艺,虽然美好,却随着时代的变迁陷于尴尬的境地,一边被颂咏,一边随着最后一批从业者的离开而消亡。希望这个展览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理解 “效益低下”的它们到底哪里珍贵,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我们力图把更多有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在传承传播扶持创新中,使一些传统手工艺能够融入现代生活,得到新生。
展览二东方华彩--明清时期的外销艺术品主办单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承办单位:汕尾市博物馆展期:2020年12月31日 - 2021年2月28日
前 言随着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中国的外销品进入全球化的时代。频繁的经济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东西方在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通过外销产品这一载体,在交流与互动中绽放异彩。17世纪末,欧洲的英、法、荷兰、丹麦、瑞典等国被允许在广州设置贸易机构,使中国外销产品在欧洲的销量达到历史上的高峰。当时制造的许多瓷器、扇子的纹饰是依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画工精心摹绘的。为了确保外销产品能迎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格,明清时期外销产品上的纹饰具有了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纹章(又称徽章)、人物故事、船舶及码头风景、动物花卉、鱼藻、博古等纹饰之外,也出现了包含基督教题材在内的纹样。“东方华彩——明清时期的外销艺术品”主要展出了明末清初时期的陶瓷器、扇子、通草画、贝壳等38件套工艺品、艺术品,为我们研究与鉴赏这一时期的外销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见证。
第一部分外销扇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日常用扇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与礼仪、风俗、诗词、戏曲、美术等文化艺术相关联,且与书法、绘画、织绣等工艺有机结合、交相辉映的艺术品。清代是我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一口通商”诏令颁布,广州正式开放通商口岸之后,大量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通过广州十三行销往欧洲。与此同时,中国的扇子、墙纸、漆器、家具等生活艺术品也在欧洲刮起了一股时尚中国风。“真棕扇甲象牙镶,新样全描绿间黄。破尾孤灯两枝笔,郎描苏武妾王嫱”。——从当时流行的《竹枝词》中可见当年扇子制作之发达。象牙镂雕、玳瑁描银、檀香透雕、黑漆描金、乌木骨绢、银累丝镀、骨柄鹤羽等等,几乎所有的用来制作手工艺品的质材都能用来制作扇子。盈尺古扇,不仅凝聚了匠师们的聪明才智,更承载着深厚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第二部分贝雕贝雕工艺品是体现外销中国工艺的重要见证。贝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色彩和纹理相当美丽。贝雕就是选用一些有色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贝雕是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融贝壳的自然美、雕刻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于一体。自古以来,贝雕记载着人与海的故事,巧妙的将人与海结合起来,传达着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期待。由于广东气候温暖湿润,雕刻制品不易脆裂,故精镂细刻成为广雕的主要特色,谚曰∶“苏州样,广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
第三部分通草画通草又称通脱木、木通树,原产华南和台湾,将茎的中心组织取出,可制外科敷料和水彩画纸。通草画,19世纪兴起于广州,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色人物为主,诸如集市,民风民俗,官员像、兵俑像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技法上受西方绘画影响,又融入中国本土风情题材,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不过由于通草纸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难以保存,目前国内传世不多。近年来,通草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研究中国早期的西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部分外销瓷器明清时期是官窑、民窑竟相发展的时期,瓷器的外销达到空前的程度,其中更以明末清初以及康雍乾时期为多。品种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广彩,彩瓷数量占相当大的比重。17世纪末,欧洲的英、法、荷兰、丹麦、瑞典等国被允许在广州设置贸易机构,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销售量达到历史上的高峰。除了中国传统器形和纹饰的器物,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格,明清时期外销瓷器也表现出了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许多外销瓷器是西方定制或设计的器物,一些纹饰也是依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画工精心摹绘的。这一时期外销瓷纹饰题材大致包括纹章(又称徽章)、人物故事、船舶及码头风景、动物花卉、鱼藻、博古以及基督教题材等纹饰。中国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远播海内外,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 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青花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高温釉下彩瓷的一种。青花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代,尤以景德镇窑最具代表性。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粉彩瓷粉彩是清康熙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低温釉上彩,是五彩进一步发展与升华的结果。粉彩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再将颜色依深浅的不同需要晕开,使纹饰有浓淡明暗层次,粉润柔和,秀丽雅致,与被称为“硬彩”的五彩相对,又有“软彩”之称。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在创烧过程中,受到珐琅彩技术与彩料的影响。初创阶段,彩料粗糙,施彩浓重,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珐琅彩中的胭脂红,其他色彩仍沿用五彩的画法。雍正时期,粉彩在烧制、胎釉和彩绘方面得以空前发展,成为釉上彩的主流。这一时期的粉彩瓷器胎白且薄,彩料更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人物故事图也较多。由于粉彩所用彩料多为进口料,用油调彩也属于“洋”法,因此从乾隆朝起又有“洋彩”之称。
五彩瓷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和盛行,使中国古代陶瓷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俗称“古彩”。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等彩料为主,按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再在770℃-880℃的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烧烤后的色彩呈现玻璃状,有坚硬质感,所以又称“硬彩”。五彩是在景德镇窑在宋、元时期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五彩瓷器装饰以浓重艳丽的红彩为主,显得热烈而鲜明。清康熙时五彩瓷器生产出现了新的高潮,除常用的红、绿、黄、褐、紫等彩,还配制了釉上蓝彩取代明朝釉下青花的做法,金彩和黑彩也得到广泛应用。五彩瓷之所以备受人们青睐,不仅在于浓艳,明丽的色彩还因为它精美的图案纹样。五彩瓷的装饰题材广泛而丰富,画面内容无论是植物,还是具有宗教、神话色彩的图案,纹样造型都采取“观物取象”的方式,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形式化、规律化、秩序化,强调其象征意义。
广彩瓷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出现的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釉上彩绘瓷品种。当时广彩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所烧的素瓷坯运到广州后,再根据外商的需求,在素瓷上加以彩绘,经过700℃-750℃低温烘烤而成。在制作上,吸收传统的五彩技艺,融入粉彩的部分技法,同时又仿照西洋油画的表现手法,用彩厚重,但能自如地表现出明暗的透视关系。在纹饰上,在保留中国传统特色的同时,多模仿西方的艺术形式,以浓烈的色彩和弯曲曼妙的线条,迎合当时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不少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洛可可艺术风格。中西合璧是广彩最为主要的艺术特色。广州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后,外国商船随之增多,或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大约在乾隆、嘉庆时期,广彩瓷器进入最为鼎盛的时期,完全形成了绚彩华丽、全碧辉煌、热烈清新、构图丰满、繁而不乱的风格,造就了犹如万缕金丝白玉的“织金形瓷”。
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器是指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产自江西景德镇和福建漳州一带的外销青花瓷器。对于“克拉克”这一名称的来源,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克拉克是葡萄牙语(caraaca)“大舶”的意思。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海峡截获-艘装载着约70万件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商船。这些瓷器于1604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整个欧洲。由于不清楚这些瓷器的产地,欧洲人就把这种带有花瓣形开光构图的青花瓷器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从明万历时期开始大量外销。据统计,从明万历三十年至清顺治十三年(1602-1656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从中国购置了三百多万件克拉克瓷。
中国伊万里瓷中国明末清初战争频繁,经济萧条,禁海令的颁行更使景德镇窑的外销瓷产量锐减。当时从事东西方陶瓷贸易的最主要的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把目光瞄向了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日本一直从中国进口陶瓷,明末中国政局动乱,日本很难再从中国进口瓷器,于是转而引进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约1670年,日本成功烧制瓷器。当时,日本制瓷的中心集中在有田地区,生产的瓷器被称为“有田瓷”。这些瓷器从附近的伊万里港出口外销,又被称为“伊万里瓷”。有田的青花瓷早期是模仿中国的克拉克瓷,称为“芙蓉手”。1640年后期至1650年初,一方面学习中国彩瓷技术,一方面在荷兰东印度公司要求的推动下,有田彩绘瓷风格有了革新,相继形成柿右卫门样式、古伊万里金襕手样式。
菲次休瓷菲次休纹以四组或六组、八组绘中国传统花卉(牡丹、芍药 等),下面绘丝带结八宝,这种纹饰在中国俗称八宝花。由于英 国东印度公司常驻广州管理会主任(亦称大班)Fitzhugh (菲次 休)经常定做这种纹饰的瓷器,故这种瓷器又被西方人称为菲次 休(Fizhugh)瓷,景德镇和广彩均有生产。景德镇除了青花外, 还有青花加描金、胭脂红、墨彩等。广彩有麻色或麻色加描金、 绿彩、干大红、黄彩等多种颜色。这种纹饰于18世纪80-90年代开始盛行,并延续至19世纪。 在18世纪后期兴起时大量销往欧洲,19世纪主要销往美国。销往 欧洲的图案,中心多绘花卉、风景、纹章等。销往美国的中心多 绘美国的标志性图案——鹰。
结语明清时期,中国外销工艺品通过丝绸之路,大规模销往欧美市场,逐渐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世最商品”,明清外销产品蕴涵管中华文化独有的人文、艺术内核,它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艺术和经济商贸的交流,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是窗口,谐写了中华文明华美的篇章。时至今日,其独有魅力仍然广泛影响着世界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文字来源于博物馆展品介绍整理
来源:美篇 - 庄国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