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0-12-6 22:55:11

何止一曲乡音

《陈勇铁海丰方言歌曲》出版发行,得到家乡各界肯定和赞扬,不少有识之士称该书是“乡音之宝、非遗之珠”,我为铁叔感到欣慰,也为隐舍力主出版该书感到高兴和荣幸。今天,趁着铁叔已完成带队赴省会演出《彭湃之母》的重任,县文化馆逐邀请铁叔做个有关音乐的专题讲座,碰巧周末,我邀上四位闺蜜,又有幸到场学习了。

文化馆把讲座场景布置得十分雅致,也安排了电视台的主持人过来主持,高规格也充满着尊崇的仪式感。走进这样的讲座现场,我油然而生敬佩。参加讲座的有海丰音协的成员,也有音乐爱好者,还有碰巧回乡的大画家陈孝能先生。

主持人开场介绍铁叔之后,铁叔戴着酷酷的剧团的团帽、穿着团服,朴素得跟街头巷尾的老人家没啥两样,但是一坐下来,娓娓道起音乐,尤其家乡的歌谣,老人家就两眼大放光芒,俨然一位活力四射的翩翩少年。
铁叔首先讲海丰红色歌曲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讲这些歌曲在革命时代如何激励着一代志士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也勉励今人铭记并传承这些承载先烈精神内涵的歌曲。最令我感动掉泪的是,实验中学学生合唱铁叔谱曲的童谣《隆啊隆,骑马去海丰》,几十位豆蔻少年,用质朴又圆润的声音把家乡的童谣唱得昂扬顿挫,乡情四溢,那高低穿插的音调,无不透着一方水土的芬芳。

“隆啊隆,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骑马去巡田,巡田生柳枝,柳枝生茶瓶,茶瓶生橄榄,橄榄双头红。长竹篙,短竹筒,红心姐,做媒人。做着底地,做着大房。大房人刣猪,小房人刣羊,拍锣拍鼓等新娘。新娘底时嫁,初一嫁。初二抱囝转外家。”
铁叔就这首念诵了几百年的、非常有表性的海丰童谣,跟大家讲解童谣的特点:跳跃、夸张、无厘头即无逻辑可言,以孩童看到的事相一一念诵而出,同时,童谣也是大人哼哼以哄孩子,滑稽好笑中也隐藏着大人的意愿。比如,当孩童听到“新娘初一嫁,初二抱囝转外家”,第一天出嫁第二天抱着孩子回娘家,这么快,肯定是觉得好玩又好笑,但其实也是大人们对于新婚夫妇寄予“早生贵子”的祝愿。接着,铁叔又以《雨来来》“雨来来,沃秀才。秀才没雨伞,沃阿旦;阿旦无藁笠,沃到须白白”这首童谣,告诉我们,通过童谣,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时期的历史事实,“阿旦被雨淋到须白白”,因当时女人不可抛头露面,古装戏里的旦角便由男人扮演,化了妆的男人旦角,雨水一淋,粉末从脸颊滑下来,白了胡须。这些从小念诵的童谣,经铁叔一释,我茅塞顿开。记忆也随着铁叔声情并茂、亦讲亦唱的音调中飞回到童年时代:
多少个夏收秋收的日子,在夕阳下,和婶婶、伯母、奶奶坐在晒干的稻草堆边,一边缠草团(70年代、80年代,农村以稻草、山草缠成一团团当燃料),一边哼着“古古古,鲤鱼娶妰嬷......”;多少个酷暑的晌午,一群小孩,在竹林边的阴凉处,跟着鸣唱的蝉,比赛似的,一边诵哼着“含悲蝉叫匀匀......”,一边玩游戏“打称藁”;多少个夜晚,外公哼着“月姑姑照南湖......”哄我们姐弟入睡....我也想起,去年的春天,去到莲花山的茶园,看到一群采茶的女子在唱着家乡的民谣歌曲,那漫山遍野的茶树,漫山遍野的歌声,让我驻足沉醉,沉醉在民间艺术的原生态与大自然原生态的温柔中。
是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渗透着民俗风情的童谣民谣,蕴藏着我们海丰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的平淡岁月,同时,展现着我们海丰人的智慧以及一种朴素的大美,这种美,又以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一方百姓生养的内涵,并引领着一代代平和而生活。

我的记忆和思绪同时飞扬,回过神来时,铁叔已经讲到合唱团作为指挥的核心作用和注意事项了。这专业的知识,我听得云里雾里的,但也学到了组建合唱团的一些知识,比如人数组合和高低音站位搭配等,下次有机会带学生进行班歌比赛,我想我或许可以跟音乐老师班门弄斧一下了。
讲座完毕,孩子她爹做东,邀请铁叔夫妇、孝能兄、群兄以及讲座牵头人阿娜美女一起共进晚餐,再话莲花山龙津河的风情、家乡贤人志士的满腔乡愁。

                               2020.11.5 夜于海丰



来源:小草呢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止一曲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