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汕尾港商铺对联趣谈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对子、联语等,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文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它篇幅短少,易诵易记,因兼有装饰、宣传广告的作用而深得人们喜爱。至于经商对联源于何时?查阅有关资料,据近代对联学家考证,在唐代已有对联出现,而且已应用于商业,成为专用对联,如《全唐诗话》记载,唐宣宗曾以中药名“苍耳子”出对,诗人温庭筠对以“白头翁”作应,这就是一副三字中药名对联。宋文莹《玉壶清话》也记载了一个关于对联的故事:后唐时,进士范质的朋友开了一间纸扇店,请范质为他题写门联,范质就题了“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一联,贴在扇店门口,这更是一副典型、标准的经商对联了。至于经商对联,普及与推广,则得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据《簮云楼杂记》载,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市)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各家各户的执行情况,朱元璋还“微服出观”。当他走到一条偏僻小巷,发现一家人门上还是空白,便进去询问,原来这户人家是阉猪的,外出才回,还未请到人写,朱元璋就亲笔给题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地,一刀割断是非路”以阉猪为题,抒发了自己打天下建明朝的惬意之情。朱元璋还为金陵秦淮河题了一副对联:“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从朱元璋始,对联用于商贾各行各业就更加普遍了。
笔者对经商对联颇感兴趣,也将搜集到的汕尾港古今的商铺对联辑录在此以供读者欣赏。清末民初,汕尾港已成为明清以来一个重要贸易口岸,市面繁荣景况,好似当年香港,故有“小香港”之誉。在汕尾港经商的大户有许多潮汕籍、广府籍和客家籍人,他们有的开设带有茶座的酒楼饭店,颇为人们所光顾,据说,最为出名的“美成”酒楼,老板为了提高知名度,特地请人拟出“美酒留春邀客醉”为上联(出句),面向社会重赏征求下联(对句),应征者极众,最后选中了汕尾港东社翁天祜进士的“成汤消夏为君昏”的下联。翁进士系清光绪十五年巳丑科三甲25名进士,初授闽省建宁府浦城知县改调泉州府南安知县,官至闽省补用知府。他非常巧妙地嵌入酒楼名“美成”,并以“成汤”的历史典故的鹤顶联,语意双关,全联浑然一体,对仗工整,词意贴切得体深为人赞赏。成汤既指煮成菜肉之汤,又兼指商朝开国之君的“成汤”,以进一步“为君昏”合情合理,与出句“邀客醉”对得天衣无缝,实属佳作。
清末年间,相传清道光癸卯科(1843)举人,黄汉宗(海丰县可塘黄厝港村人),民间俗称“黄海举”在汕尾港探亲访友时,为“介福”妓馆老板所求而题联,黄汉宗才思敏捷,就从妓馆“介福”两字入手题了:“人生最好双脚直,衣食全靠一口田”,这副对联,真实地反映了该行业“秦楼楚馆”式特点,语意双关,引人联想。
清光绪年间来汕尾港庙前街经商的潮安县徐陇乡籍的徐俊举创办了汕尾港驰名的一流饼铺“得合”,据说请人在开张时作一副冠头联:“得东南之滨而尽美,合内外之道以生财”。据说是“得合”每年春节贴出的传统铺面联。
上个世纪1928年在麻皮街所建“乐天酒楼”,系汕尾港东社信教的郭姓老板所创办,起初出入门面在柴槛街,1930年门面改在繁华的麻皮街,其天台上筑有水泥栏杆,特别显眼的是“乐天酒楼”四个缕空大字,出自早年在汕尾天主教堂当过教师的海丰县赤坑尊尧陂村人张放尘老先生的手笔。“乐天酒楼”是当年汕尾港的最高食府,客似云来,市内显贵、富商、名流、文人都是该酒楼的常客。民国初期,为迅速提高知名度,招揽生意,郭姓老板别出心裁,登报向社会征求对联以扩大影响,曾征得不少当地文人骚客嵌入“乐天”两字巧用典故、引人联想的佳联。
海丰人马柱屏撰联句:
乐人之所乐,独乐未酣是众乐;
天外还有天,今天醉后待明天。
青坑人张放尘撰联句:
乐事大家同畅饮,
天缘有份共登楼。
还有一副佚名的乐天酒楼联:
乐乐供酒筵,问谁为李谪仙千杯醉月;
天天开茶榻,看不尽芦逸士两腋生风。
征求楹联既可标新立异,附庸风雅,又可招徕顾客,生意兴隆,堪称是“商战奇招”罢了。
民国时期,从陆丰迁来汕尾港成兴街经营“茂昌茶庄”的谢姓老板,据说自民国时期开张迄今每年春节都沿用冠头联“茂昌”,现在已搬至市区文明南路经营茶庄,其传统商铺联:“茂盛茗花开雀舌,昌期瑞草结龙团。”回味无穷。
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汕尾二马路有家“大家乐”酒楼(前身为云泉茶楼),开张时请当地老文人黄盛南撰联:“羊年乐大家,大家乐羊年”。黄盛南老先生为二马路柳华开的“红湾酒楼”撰联:“红湾无媲酒,汕尾有名楼”,并请原汕尾镇工商联早期负责人黄汉儒老先生书写。
来源:东岸,文:黄吉庆,图:东岸杂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