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的书信年代
近日,整理书籍,无意中发现了若干封旧书信夹在书本中,看到曾经师友的泛黄亲笔信,既深感慰籍又思绪万千,亦勾起自己对那个年代的追忆。书信,顾名思义,先秦时期的书信二字分称且各有所指,“书”指往来信函,“信”专指使者,后世指一切来往信函。
书信是很奇怪的东西,或肺腑万言若干页纸,或惜墨如金短短几行字,却是记录着时光某束侧影,谈不上生活片段,但片言只语,回味起来也是纸短情长,浸透着岁月的沉淀。
在书信年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能瞬间联系,父母思念在外学习就业的儿女,朋友之间,情人之间,通过书信附上照片或生日、节日贺卡,传递到亲人友人的手上,送上温暖的问候。书信往来,仿佛是一次胸中能量的写意,将各自浓烈醇厚的心灵,汇成无声的语言,传给心中的人。
当年自己身在外地求学,孑然一身,缺乏同乡朋友,尤其在自己遇到挫节或不顺心的事,难免会思念家人朋友,每每一封来自同学或家人的一纸文字,犹如一股暖流,温暖了整个人的心,甚或感动的热泪盈眶,鼓起奋发的勇气。
说到书信,少不了笔墨传情,情人之间写起书信来,笔墨羞答答犹抱琵芭半遮脸,或用比喻,或用暗语;老朋友说起来絮絮叨叨,长篇大论,不吐不快,亲人笔墨娓娓道来,谆谆嘱托,如沫春风,一番笔墨,有情有故事有哲理,更有生花文笔。一个人手写的书信,带着一个人温度,一个人固定的笔迹。书信传情,见字如面。
写信真的是一件很美好很浪漫的事情,别的不提,单说展信时看到对方烙在纸上的笔迹,就能感受到别样的欢喜。记得那时写信或收到来信都是一种享受。写信时,铺开信纸,只听见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真有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写到得意处,常常忍不住回过去读一遍,那种感觉真是如沐春风。
书信如是借钱求人托事之类,文字更是经过一番润色,措辞谨慎,委婉曲折,小心翼翼,还少不了一番铺垫。
当年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等待对方收信的时光,是很唯美又多少有点焦虑。想象着书信历经千山万水,猜测收信方读信的样子、感情,然后又想想对方什么时候会复信,又开始一轮小期盼。当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特殊的日子收到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寄来的信笺,自己被运方的某人惦记起来,那是一种突然的惊喜。
我们在中学时代,不少同学交了不少笔友,有的不止一个,书信往往寄到家里来,不免会引起父母的猜疑,怕耽误学业,有些法律意识淡薄、文化素质不高的父母会偷偷拆开来看,结果就遭到儿女或痛骂或争吵打闹或冷暴力抵抗,还有谴责父母违法云云,但父母初衷是好的,只是方法不对,不懂尊重个人隐私。多数情况是我们看过来信,找个隐蔽地方藏起来,将内容锁在心里,更多的是老师会告诫同学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别耽误了学习,影响“三观”,警惕早恋等等。
有些比较开明的父母,就顺势而为叮嘱儿女读书要用功,不然连书信都写不通顺,让人不知所云,太丢人了。的确,求人办事,追求朋友,常常会来个婉转笔法,柳暗花明的突显主题,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顺便提一下,近代有些名人的书信就是很好的精神食粮,如《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两地书》等等。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书信就成为历史,微信、抖音、微博,成了大家的主流社交工具,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人与人之间,可以穿越时空限制,指尖轻点屏幕,瞬间连线。但在书信年代,每一封信件背后,都是一份时光悠悠的心田芳华。
纸短情长,带着浪漫与诗意的书信,是真正直抵人心的东西,从来不是小众的,它有着文字的力量,它依旧在朴素而真诚地传达我们的情感,值得怀念。
来源:东岸,文:马泽松,图:百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