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丽江
丽江,为海丰县四大河流之一,从莲花山谷中奔流而来,穿过遮天蔽日的森林,淌过寂静的村落和繁华的海丰县城,宛如一条闪烁发光的银带,傍着金龙山脉,蜿蜒曲折,流淌到龙舌埔就分道扬镳。那碧蓝的丽江水,一半溪水流向南边,另一半溪水偏流向北,围着龙舌埔,绕过弯子,在城仔渡口兴奋地重新汇合。至此,江面更为开阔,波涛欢腾,直奔南海,流向大洋,一路欢唱着……
眼前的丽江荡漾着波纹,像无数尾金鱼在跃跳,使得漫步丽江畔的我们目眩神摇起来。昔日,丽江曾经是潮汐之河,两岸地势低洼,海水容易倒灌,沿丽江溯流而上,逐渐浸漫渗透。若遇台风暴雨,丽江并非是温驯的河流,江水就咆哮起来,撕裂堤围缺口,淹没庄稼农田,泛滥成灾,致使两岸的耕地以盐碱性质为主,干如刀,湿如膏。丽江两岸的村民尽管面朝黑土背朝天,胼手胝足,辛勤地播种插秧,水稻的亩产量也低得可怜。韶光飞逝,直到1966年建成丽江桥闸,有效地控制咸水的肆虐,才结束了“一年咸水上,三年免吊想”的窘境。如今,经过裁弯取直的丽江,流水变得顺畅了许多,河滩都被改造成一年两造的高产粮基地。丽江依然用甜美的水浆灌溉着周围的沃土,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漫步丽江河畔,我们思接万仞,情驰千载,一种沧海桑田的穿越感油然而生,恍惚翻动滚滚的历史烟尘。
丽江故事多,大革命时期的某一天,一艘艘轮船漂洋过海,扬帆启程,把从香港购买的药品等稀缺物资,通过新山村水路秘密交通运输站,沿着丽江水域,转运到海丰县平民医院和农民医药房,抑或溯流北上公平墟,辗转往朝面山和高潭等苏区,给军民雪中送炭。大革命失败后,红二师和红四师的部分指战员和革命志士也是从丽江古渡口乘船,前往广州、香港等地,成为海丰县南大门逃逸的生命绿道。
时间回溯到南宋末代,即公元1278年,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曾率兵船驻军丽江埔。无数枝桅樯簇聚在一起,徐徐摆动。每当皓月当空,清辉倾洒,丽江上的波光摇曳,浮光跃金,与江底的老蠔相互辉映,呈现出一片宽阔明朗的美景。此乃海丰八景之一的“丽江月色”。将士们为丽江月色所迷住,连胸襟一下子都变得开阔了,从而激发出他们收复破碎河山的豪情壮志。同年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当文天祥将士在海丰县城五坡岭埋锅造饭时,元兵的铁骑奔袭而至。顷刻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硬给世人演绎出“一饭千秋”的悲剧。于是,丽江两岸留下了不少南宋军队的足迹,留下了御宴潭和圣井等诸多名胜古迹。这时的田野上,一头黝黑水牛昂首的哞叫,打破了周遭的幽静,把清纯的丽江衬托得更加静谧。
公元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三个涌盖梅陇”那阵子,飓风和暴雨迸发,梅陇平原的良田受淹,人畜受浸,哀鸿遍野。而一些来不及收敛的尸体,则顺潮流漂浮到丽江的滩涂上,鹿境村民为善积德,遂将腐化之尸体收殓起来,男的埋成一堆,女的另埋成堆,故有土堆的来历。在这片坦荡如砥的田畴碧野上,突兀出两座山丘般的土堆,可谓奇观。丽江水一样滋润着人们慈悲为怀的心灵,越发增添丽江的美色。
忽然,欸乃一声,一叶扁舟的船桨激起阵阵涟漪,摇碎了岸上的树影,模糊了冉冉浮动的云彩,好像一幅诗意盎然的水彩画。
前望不到头,后望不到尾的丽江,在湛蓝的天空下,依然潺潺地流淌着,年复一年,从古到今,阅尽万物的生死枯荣,阅尽人世间的风雨兴衰。
来源:东岸,图文:吕珠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