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0-9-29 18:48:05

月移山影到窗前

卷帘邀明月,窗外柔流澄碧。今夜,守着时光的窗口,仰望岁月深处的苍穹,眸然回响我童年轻轻的蛩音。家乡鹿境的金龙山,在我记忆里一直都是鲜活的模样。草润诗行,花艳柔情,风吹山谷,款款吹进心灵。那片念念不忘的天空,放飞着我自由翱翔的翅膀,交替着花开叶落的憧憬与惆怅。

回忆我的童年,最难忘的时光就是摘哆尼。我记得,月桂飘香时节,约上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我们唱着“七月七,哆尼乌,龙眼裂”的乡谣,去追寻哆尼妩媚的身影。在那里,我们的情怀也像哆尼一样,落地为根,茁长草芽。
上世纪70年代的孩子,能尝到野果的味道,那是一种奢侈。我不知道是基于对哆尼的贪嗜,抑或贪玩,总是乐此不疲。为了摘到更多的哆尼,山上的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翻过陡峭的沟壑,穿过杂草丛生的蜿蜒山径,我们温暖的小手牵着友情,勇往直前。每每在草丛中,发现紫色的哆尼伸出脑袋,呼叫声震荡山谷,那兴奋的心情难以言喻。

回望着村庄绕竹林,炊烟袅袅,心旷神怡。此刻,我对家乡的守望,化为一股豪情!那时,虽然我们摘到了一袋袋哆尼,却舍不得吃,为的是带回来与家人慢慢分享。

黄昏时,下山的路渐渐被暮色吞噬,亲人的呼唤声在山谷回荡。奶奶目断斜阳,投下翘望的身影,至今挥之不去。种种往事,在金龙山的天空中,犹如今夜繁星点点,藏着数不清的怀念。

长大后,我们在金龙山下的课室读书。下课时,登金龙山成了我们最热烈的活动。铃声一响,迅跑!我们把山脚掷于身后。每一次登上金龙山,望着广袤田园,心中总会腾起一股奋发向上的勇气。
我还清楚地记得,家乡70年代的主要燃料是干稻草。稻谷一年两熟,父老乡亲对稻草的珍重,都凝聚在一个个堆积如山的稻草垛上。尽管如此,冬天依然缺乏燃料。父辈们的唏嘘留在耳畔:"春天无柴烧,冬天无水食"。那个年代,勤劳懂事似乎与生俱来,我们不约而同上山捡枯枝落叶,帮家人分忧。

到了山上,我们就四处找“猎物",看到遍地树叶,大家蜂拥而去。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疲劳,哪怕累得汗流浃背,也没有人放弃。在折枯枝时,即使手被划痛,也是强忍泪花,把坚强挂在眉宇间。
深秋黄昏短,太阳刚落山,夜幕就降临了。有好几次,我们都是摸着黑暗的山路下山,半山腰迷路时,才读懂了无助和恐惧。我们担心着野猪和山狗的出现,想到危险处,不寒而栗。然而,每次都仗着胆气回到村子。金龙山坚实的臂膀,给予我们跋涉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苦涩的年华,我们铭记少年励志的古训,金龙山下闻鸡起读,成为习惯。琅琅的读书声,拂荡着晨空曙光,伴随着我们走进少年的意志风发,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两年前,我与友人同登金龙山,一草一木都是情。金龙山额头的沟壑,勾勒出古铜色的烟火。站在山顶,眼前是丽江水的透亮,蜿蜒的绿荫栈道,良田美池的风采,赏心悦目。
温柔的清风拂面,我与友人无限感慨,生活多美好!抬头看着白鹭翩翩而至,送来由衷的祝福,令人心花绽放!金龙山静静地对望着丽江和黄江,流淌着金山银水的绿韵碧波,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看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金龙山下的家乡,不正是“桃花源”吗?
心有明月,目含秋水,这是游子的心思。今夜,一个望向你的窗口,装满你醇美的诗篇!













来源:东岸,图文:吕海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月移山影到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