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0-9-13 20:40:36

甘愿当“书奴”


书奴。顾名思义,乃书之奴隶也。多有贬意。古人就曾说过“年年岁岁笑书奴”“书奴却以读书死”之言。的确,如果读书只追求书之语音华美与否,而对书之思想内涵未加以探讨,览毕全书,谋篇布局概貌全无,对书盲信,读书胸无定见,为书所圉所误,就是书奴。毕竟,这种异类是少数或者在封建社会才特有的现象。

谓之“书奴”,大抵源于爱书、买书、读书,也就是“痴于书”而已。


据家人说,在我周岁生日时,家里办了传统的“抓周”仪式,在我面前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但我却把那只小手伸向了书,他们还高兴了一阵子。于是,或者是天性,或者是父亲的循循善诱,从开始读书到如今就与书结缘。


在学校除了读教科书,刚开始喜欢读小人书,到了中学阶段就阅读小说、科普等读物,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古典小说《三侠五义》《说唐》《老残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等,凡是学校图书馆和同学处能借到的书便全部看过了。当然,仅阅读而已,并未深读。有时上副科,老师在台上讲,自己置若罔闻看自己的小说,看过了,自然会受影响,喜欢模仿,孔明的凤骨、宋江的仗义、花和尚口中的“洒家”、还有武侠小说里的其他英雄人物……便常流于言行,就不免招来同学的侧目,老师的不满,期末成绩家庭报表上就多了一条“好读闲书,望以主业为要”的评语,同学还戏谑为“书虫”。参加工作后,还是“本性难移”,有时间就拿起书本翻一翻,随缘涉猎,不求甚解,多少会招来周围人的微词:整天读书,能读出个什么名堂!明代于谦在《观书》诗中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书读多了,既能通人慧性,又可开人心胸。


既然喜欢读书,总少不了买书。学生时代,由于经济拮据,开始买地摊上旧书,尤其是学校门口的地摊上,好多书纸张已经泛黄,不乏有正规出版社的,偶尔还会遇到有眉批的旧书,给人另一种阅读视角。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同名号书,会买上几个版本,先放着,积少成多,慢慢的,也积下了几百本。参加工作以后,由买单行本,零种书到成套成套地买下,堆满整个书柜,却依旧饕餮不足。当然,不可能全读,还多少有点“炫耀”自己爱书的意思……

每个人性格、爱好不一样,读书的习惯也千差万别。我喜欢不拘环境阅读,古代高雅之人读书,要焚香礼拜静坐而后读,我则在汽车上、火车上可以读;在明亮的地方,灰暗的角落能够读;在闹市可以读,在安静的公园可以读,躺在床上可以读。只要心无旁骛,书中便有世界。


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每天的时间是固定的,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可用的时间不多,古人读书提出“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他们读书很注意时间安排。只要有时间,就读它几页、十页,这样一个月、一年下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万丈高楼从地起,就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阅读面力求广杂,不苟品类,或许有人不敢苟同。我的阅读习惯可是周作人式(杂家),文学、艺术、哲学,诗歌、小说、散文等,无所不读;犹喜杂书、闲书,如书法、漫画、小人书、花鸟虫鱼等等,说学习也好,消遣也罢。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里掏不到“黄金屋”、“颜如玉”。“善读可以医愚”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倒是真的,要能进入书本,跳出书本,再经典的作品也是特定环境和时代的反映,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待,善于筛选精英文化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给人生带来的无限充实和恬怡,就可淡化了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看透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换来了精神生活的充裕。

书于我来说,是灵魂的栖息地。曾经和一个弃文从商发了迹的同学开玩笑说,你抛弃了这么好的书不读,却去当钱的奴隶,可惜!朋友哂笑我说,他是钱的奴隶,那我便是书的奴隶。没错,虽我“奴”于书,总胜“奴”于人强!















来源:东岸,文:马泽松,图:百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愿当“书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