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19-1-27 17:21:59

海丰县令白太爷(传说)

        民间传说:清代海丰县令白太爷为“破海丰牛地”而于县城水口之谢道山上造塔作“牛桩缚牛”,这便是“牛桩塔”。因白太爷的夫人认为“不可失德”,苦口婆心劝服白太爷要留余地,白太爷遂按其夫人的“办法”,在丽江之南设“青草”和“南汾”两地。“青草”谓“牛”之饲料;牛有蕴水之习性,“南汾”,即“烂”泥“蕴”水之所也……
    这故事在海陆丰民间流传已有上百年历史,甚至旅居港澳和海外的同胞们也尽人皆知。据说,二丅十年前,曾有旅港人士向县委领导提出“炸毁道山塔牛桩”的建议,并表示愿捐资作费用。当时,县委领导慎重其事,当即委托海丰县博物馆郑正魁(已故)馆长调查该塔史实。事关历史文物古迹,郑馆长以高度的责任感对道山塔作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发现志书所述与民间传说相差甚远,“牛桩塔”之说是以讹传讹,政丅府应予保护。
    1997年8月11日,海丰县人民政丅府颁布谢道山塔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25日,该塔因年久未修遭暴风雨侵袭崩塌,现仅存残塔三层。县委县政丅府及有关部门领导极为重视,成立重建道山塔领导小组,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并在媒体作了宣传,由于工程较大,项目后来还是暂搁了。
    由于“牛桩塔”的传说在民间影响深远,白太爷仍没有逃脱被咒骂的命运。
    清代,朝廷统治者为分化控制民风彪悍的海陆人民,设立乌红旗制,各村旗属非红即黑,常起纷争,动辄厮斗,祸害严重。关于清代乌红旗的来由,历来有民间人士将之归罪于白太爷,这也是他为人所诟骂的另一个因素。
    白太爷,姓白名章,旗下直隶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十八日出任海丰知县,至三十九年(1700)五月初十日离任,调往新会县(《县志》及《蔡皇襄手记》均记)。
    究竟,历史上的白太爷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先探讨“牛桩塔”的来历。
    清乾隆十四年版《海丰县·志卷·一山》载:“谢道山:邑南十里,双峰并峙,四面绕河,直通于海,上有宝塔,邑之丁方也。近传有谶云:‘丁峰起,魁元出’。建塔后科甲联登,其应盖不爽云。”
    清乾隆版《海丰县志·卷二·故迹》载:“南门湖,谢道山塔:明崇祯二年,前令周一敬以县右随龙津水斜背,率阖邑绅衿士庶捐买吴家田塘,开凿成湖,为县治明堂积渚,并买众姓田塘,疏通西方小涧入湖,由高田东注会合龙津。与谢道山水口塔同时倡筑,嗣因沧桑,致塔湖之举中辍。而湖地带有粮米在吴户,粮累转卖,因筑坣阻塞已疏浚之地。
   国朝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春,前令姚德基慨盛举之中辍,集绅士共商,遂捐资三百两,为建塔浚湖之费。随给价四十两,取回原湖地开湖。迄今湖水渊涵,塔峰耸翠,洵一邑大观。”
    清乾隆版《海丰县志·卷十·邑事》载:“…康熙二十八年议开南门湖,建谢道山塔。二事前朝庚午年,知县周一敬创始,至国朝己巳年前令姚德基继成之。”
    志书的记述清清楚楚:明末崇祯三年(1630)庚午,海丰知县周一敬(西安人,进士出身,崇祯二年(1629)至六年(1633)任)倡建,因明末的战乱而中止。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海丰知县姚德基(浙江乌程县举人出身,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三十四年(1695)三月,连任)同邑绅黄道珪(举人出身,海城东城人)等商议并筹资,于次年(1689年己巳)建成南湖和谢道山塔,从始倡至完成湖塔工程相隔60年,志书有关凿湖、建塔的原由、时间、倡建者和建造者的记载是清楚的。
    始倡凿湖和建塔的时间比“白太爷”出任海丰早66年,而湖和塔建成后的第7年“白太爷”才出任海丰。所以,南湖和谢道山塔的建设与“白太爷”完全无关。由此,可以推断民间传说“白太爷破海丰牛地”的故事纯属“关公战秦琼”之类的附会。
    那么,白章在海丰任职的6年中,其为官治政如何呢?据清乾隆版《海丰县志·邑事》载:“…康熙三十三年(1694)春,米价高腾,米每斗钱二百文(引者注:1斗即12市斤),…三十六年(1697)春,米每斗钱五百文,知县事白章极力补救,亲向富户劝赈,好义者共助粟数千石(引者注:1石即120市斤),民稍得食,合县建“白公祠”于径口药王庙西,立祀产、塑像以报之,今尚存。三十七年(1698),编审活埋米,知县事白章念通县版籍紊乱,着总图书集馆于城隍庙,七越月昼夜不许擅离。
    自迁移(引者注:康熙三年(1664)至七年(1668)迁界)查起,其粮米未有升科者,名曰活埋,各户彻底彻清,一除一收,比对无讹,方准造正用印。倘不造报,查出罚以六年科算。由是民间输粮,贫富得均,诚大造于丰者也。…”
    清末,鹿境人庠生蔡皇襄在其《手记》中对“白太爷”的记载多颂扬之语:
    “…丁丑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大饥,民负其子女卖者甚多。幸潮州米船无日不到,白公又善于救荒,民亦不敢抢夺。盗窃贼拿来,即死杖下,除盗百数,无冤枉者。虽饥,民赖以安。…(同年)十一月,是年饥荒,赖县公才干,立法严,招商船载米来粜。…不至大饿,亦一阴功。…庚辰年(康熙三十九年),…自公莅任数年狗不夜吠,安居乐业,穷乡僻壤皆然,公为人乐易善记…”
    实际上,白太爷治下的海丰县,不但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文化教育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据《海丰县志·科举》载:康熙己卯(1699年)科全省乡试,海丰洪晨孚、洪晨绂、陈天诠、彭炽、林邓略等中式举人,洪晨孚还以第一名的成绩名列榜首,此属无前例。
    康熙年间,朝廷裁撤“三藩”引发叛乱,时福建归化县令、坊郭都大安石寨乡人黄易,面对福建藩王尚可喜的叛乱和威逼,忠贞不屈,在衙署墙壁题字明志,扮作僧人徒步潜回家乡。朝廷派康亲王入闽平乱,黄易得知消息后,前往协助,因操劳过度,卒于军中,朝廷特颁旨归乡厚葬。在海丰任上的白太爷,还议报朝廷,在东海滘之龙山脚下,专门为黄易立忠贞祠。
    至于乌红旗究竟是否为白太爷所设,则查无史据。
    应该说,当时海陆丰百姓对这位“白太爷”是感恩戴德的。为彰扬和报答其功德,民间还为他建生祠。该祠位于今城东镇上埔村东岳古庙东侧,面宽三间,前连围垣,祠内塑白太爷像。建国初期,该祠被拆毁,现仅存遗址。海丰城隍庙左旁还供设“敕授文林郎知海丰县事白公长生禄位”的石刻牌位。
    据城东上埔村老人说,解放前,附城某村族人,每年清明节期间上山拜祖之后,路经白公祠,年轻者必进祠在白公偶像“撮须”以示“借福”……
    从史料上看,白章是一位治政严明、爱民如子的父母官,赢得百姓尊敬。多半是由于他得罪了一些人,致使民间有了关于他“破牛地”的传说。




本文来源: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丰县令白太爷(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