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0-7-1 17:43:57

“壮帝居”怀古

今年3月11日,我们驾车至深圳深汕区鲘门镇,访风问俗。
我们来到鲘门镇北面南山岭下,停车登上南山岭古道,古道蜿蜒盘旋,曲径通幽处,我的思路,被写满沧桑感的古道牵引,思绪飞向那飘摇动荡、遥远岁月的南宋时代。

漫漫南山古道,晨日初升,红霞在青山碧水间萦绕,一派江山如画、版图荡荡的壮丽景象。我们的思绪,像经过多少生死轮回的风,从千秋百代中走过,来赴这千年一约!忽然间,红日隐去,天地间飘洒着丝丝缕缕的蒙蒙烟雨,我们站在南山岭华山腰上,那苍凉的历史、遥远的岁月,跨越了万水千山,在蒙蒙烟雨的衬托下,似真如幻。
绿树掩映下,南山岭古道的一边,建有"岩公庙",庙内祭祀文天祥公、陆秀夫公、张世杰公、岩公之神像,据《海丰县同治志》之"古迹"卷载:岩公,地离后门城汛二里,俗传帝昺当年同宋臣于南山岭宿跸,次早到此山下船,有人从而,后闻帝沉沒,在此尽节,但不知名姓,后人称曰岩石。”又曰:“庙之基址,不知始于何年。庙内塑像四位,即文公、陆公、张公、岩公也!”据该志所载,嘉庆二十三年,鲘门埠举人曾日锦倡捐重修,后遭飓风损坏,同治十一年,教职林光拔重建旧址于石边园中。
历史用鲜红的血液,滋润着人类生命的枝叶,也升华着人类作为有情旅族的感觉。我站在古道边,用心阅读这行走的南宋史,南宋从繁华的临安,飘摇到南天海滨,你的故事,给我发自内心撕心裂肺的痛……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壮帝居”,古道残墙,云里雾里,烟雨蒙蒙,老松古庵,肃穆迟缓,这一幕,令人依稀同叹。俗传宋臣陆公秀夫等,奉帝昺驻跸于此,偶宿一夜,闻蛙声与蛆蚓嘈杂扰乱,命侍从剪纸戏作枷象,其声遂息,从此之后,这里的蛙与蛆蚓头上都带有白箝,而且不作声,亦是一怪事!又传说是夜地震,地动山摇,帝昺害怕,陆公秀夫护帝心切,咬指血书巨石上,给帝昺壮胆!僻静的古道,沧桑的残垣断壁中间,有一巨石,此石约一丈三尺有余,石上大书:“壮帝居”三字,每字亦约计高三尺,大二尺有余,祠建于大石上,中祀帝昺,旁祠恭塑宋臣文公天祥、张公世杰、陆公秀夫,故颜其额曰:宋存!
“宋存”二字,让我用整个身心去拜读你,宋史内涵永存于海陆丰乃至广东东岸一带,真男儿的分量和作为雄性群体的精彩,永铭刻在东岸健儿的心中,让我们共同演绎这血性的千古绝唱吧!“宋存”!亲爱的敬爱的,让后来人在凭吊您的同时更对您顶礼膜拜!据志书及现在石上刻字,都存一说:“壮帝居”三字,为莆见川雍澜到此登临凭吊,书于巨石,现看这巨石,“壮帝居”三字落款为:明莆见川雍澜书。据我分析,志书载:“并恐石上字迹日久湮没,命石匠勒石以垂不朽,时乾隆二十七年也。”我个人认为,石匠在勒石刻字时,字沒有刻错,独在“明莆见川雍澜书”的落款上,独漏刻一字,即"田“字,原石落款原为:“明莆田见川雍澜书”,题字者为明代诗人雍澜(1492-?)字斯道,号见川,莆田城关大度街人,嘉靖十一年(1532)林大钦榜二甲第68名进士,林大钦与其有书信来往,其中著名的有《与雍见川论盗贼》,雍见川官至广东布政司参议,职责是分守各道,及派官粮储、屯田、驿传,南山岭古驿道,为广东布政司参议所辖,某日,雍澜听闻传说,闻名登临此名胜古迹,凭吊古幽,遂书“壮帝居”三字,名留千古!
志书载,清代诗人黄德燝及林云鹤在题壁诗并跋后云:“壮帝居”俗传帝昺立于此驻跸,窃以为帝昺立于碙州,未几移厓门,当无蒙尘斯人之事,惟端宗元年,以蒲寿庚之乱,冬奔潮阳,移屯甲子门,播越海滨,史有可据,若驻跸可信,则端宗非帝昺也!
笔者也以为,如宋臣奉帝驻跸此地,帝也应该是端宗帝昰!叶灵凤先生在《香港掌故》之章节《大屿山的史迹》上说:因为在南宋末年,南来避难的二王,帝昰和帝昺俩人,都先后到过大屿山,而且可能帝昰就死在大屿山又葬在大屿山,帝昺也是在大屿山即位的!
历史的迷雾重重,山水迷离,不管人间闲杂烦事,我面对这古道古墙,以及巨石题拓,那兵戈戎马的岁月,令仁人志士自有千古同叹。有人说,宋亡之后无中华!我慷慨激昂回答:只要中国风俗不易、文字不改,中华文化,永远活在百姓心中!你看,"宋存“二字镌刻于南山岭上,宋的风韵早已注入当地百姓的魂魂当中!

我们继续攀登南山岭古道,古道上的石板古朴沧桑,走着走着,你也许会想着,我苦苦跋涉这千年古道,千年来与我相会的那个人是谁?那个执著在此守候千百年的那个人果真是你吗?宋存!
一路上,有着刻划痕的古石板,古道旁的古厝古树古藤古旗杆夹,一切古老壮美。我们从鲘门镇南山岭古道一直走到海丰梅陇南山村,在南山村休息一下后,我们返程至“壮帝居”。我站在“壮帝居”的巨石旁,往事跨越数百年,忽吟起清代诗人黄德燝之诗:王气中原尽,炎荒一旅单。泥封非谷险,栈绝豈川坑。空峙南山石,莫廻东海澜。骑尘千里暮,何处望长安。

我站在南山岭古道上,面对南山岭“壮帝居”、“宋存”古迹,眺望深汕区,热火朝天,眺望鲘门海,波光粼粼,那粼粼碧波,倾诉着古老动人、苍凉雄劲的往事……







本文来源:看东岸,图文:翁烈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帝居”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