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0-6-19 16:05:00

印象端午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将古人端午时节的淳朴乡间民风描写得栩栩如生。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西晋《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这可能是“端午”一词最早的出处,但作为传统节日,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存在了2000多年,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
可能大家更熟悉的节日源头是为了纪念楚国名士屈原,相传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百姓纷纷到江边凭吊,流传至今。然而不论节日从何而来,又纪念谁,始终不变的是人们那颗向往美好生活,善良又温暖的心。岁月匆匆,端午习俗历经千年不衰。

端午节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这一天古人有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上山采药,杀菌防病等习俗。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写出了端午节驱毒的民俗文化:“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在我成长的小镇,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悬挂艾草和菖蒲等药草编织而成的草环。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也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古人端午节插艾,是为了不让邪毒进入庭院房间,而艾草确实对驱虫这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菖薄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醉不成。”端午节期间,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也深受人们喜爱。据闻一多等专家的考证,端午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的祭祀日。这一天,他们以龙为图腾,以龙舟竞渡,以米投水祭龙,便是粽子的雏形。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入口糯米甜,粽叶清香。时光悄然流逝,粽子愈发多样,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如今更是脑洞大开:蔓越莓水晶粽、辣条粽、榴莲粽、泡椒粽、鲍鱼粽……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出来的。汕尾本地的“红卫粽”“凉粉粽”等,也别有一番风味。小时候家里有传统的大灶,母亲和阿姨还会自己制作“凉粉粽”,如今都是家用的天然气灶,就不太方便做这些需要大灶的传统食物了。




赛龙舟也是端午不可或缺的一个仪式感。“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纪念型的龙舟竞渡,形成于汉魏六朝,延续至今。自唐朝起,端午竞渡这一民俗统一在“纪念屈原”这个具有凝聚力的主题上流传下来了。



但凡节日,热闹一些总是好的。汕尾地区也一直保有赛龙舟的习俗,端午时,各地区的划龙舟好手都想在每年划龙舟拔得头筹,寓意一年的好运。每逢端午,城区的品清湖畔,海丰的龙津河畔,万旗猎猎,岸边人头攒动,龙舟队员吼一声,锣鼓喧天,龙舟队员划一桨,欢呼雷动。对于参与其中的人而言,能为自己生长的地方获得哪怕一次的胜利,都可以回忆一辈子,谈上一辈子。 端午节是欧阳修眼中“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动人景致,也是苏轼笔下“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古老民俗。“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至今,我们家还保留着端午晒“午时水(加入艾草菖蒲等药草在太阳下暴晒的水)”并用“午时水”洗澡的习惯。生活需要仪式感,对上一辈而言,吃粽子、晒“午时水”、挂艾草等习俗就是他们节日的仪式感。

端午节正值仲夏,日暖绿浓,万物生长。每个人都充满了力量,我们的生活也同样热气腾腾。节日的意义,也不再是单纯的祈求健康,而是一颗明朗的心,永葆对生活的热忱。
“端”有开头、初始之意。我们也将在几天后迎来端午小长假,愿你在小长假中放松自己,在假日后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本文来源:看东岸,文:鹿鸣,图: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象端午